本篇文章1002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记者李新江

如果拼命发行新基金,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基金发行战中独占鳌头吗? 虽然可能不行,但基金企业卷入了其中。

在监管层放松了新基金的审查渠道之后,基金企业在申报新产品上一发不可收拾。 接下来是“企业年内发行目标设定为7、8只”、“上半年设立的基金数量超过100只”、“今年的募资有望达到4000亿”、“以企业管理规模年内倍增为目标”、“股票型投资的国内前三名”……

整个产业链都兴奋了! 基金企业的产品设计五花八门,申报材料随着行情走势变化的大银行渠道日程更趋紧张,上午刚介绍完以股为基础,下午就宣传以债为基础,随口宣判了两套不同的行情预估。 凉宫长中小行也是“出山”基金高管在主题投资论坛上露面的媒体取消午休,市场部忙到半夜; 基金经理不足吗? 研究员摇身一变……

“自欺欺人的基金“IPO”可以休矣”

很明显,在数字和繁忙场景层出不穷的这一系列“春天”中,没能让投资者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另一个数字是“基金经理每天3次”、“新基金募集规模平均15亿5000万只”、“370多次基金经理变更”、“200只基金经理退休”、“30只基金新手负责”、“88只”

问题不仅如此。 盲目向渠道支付高后续佣金,倒贴管理费,最终结果在首发后,短短两三个月就遭遇了大幅回购。 基金人工名义“姹紫嫣红”,从国策主导走向全球趋势; 从产业升级到绿色主题……但是,最终的投资依然是统一的,主题投资忽视风险,趋势投资打错节点,踩“地雷”也屡见不鲜。

与各类理财产品相比,业绩不突出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涉足的领域,基金企业想要用十八般的武艺来分享奶酪,但奶酪变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年,公募基金的总份额比2009年末减少了220亿只。 而且,该量的增长规模持续缩小,今年一季度设立了44个基金,但基金领域整体规模缩小了数千亿部。

各种弊端都是谁的错? 笼子想放宽审批通道的监管层吗? 还是发财致富的基金企业大股东? 还是全天候无市场机会的银行资产经理?

在一个知名基金论坛上,基民这样评论道。 “基金行业为了提高规模,赚了越来越多基民的钱,无视基民的损失,没有信用。 是基金企业逼走了基民,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其看法虽然偏颇,但代表了基民的心声。

这样,为什么监管层要一手放松对新基金的审查呢? 另外,为什么有人鼓励基金发行备案制? 另外,提出多年积累的希望值附加值的基本民众的心情为何?

对于这种不分数量和质量的基金发行现状,自欺欺人的基金发行热潮可以歇歇了!

标题:“自欺欺人的基金“IPO”可以休矣”

地址:http://www.beishun.net/bwyw/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