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9字,读完约6分钟

经过记者李文艺张雨

人类文明的历史总是与各种各样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资本市场诞生后也是如此。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统计了近20多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许多重大灾害,发现巨大灾害下股市的脉搏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跳动,下跌、上涨都与灾情密切相关,发展迅速。 虽然地震等时点的灾害呈强势趋势,但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其“监管”股市行情也即将下跌,但疫情等非时点灾难下的股市,随着民众恐慌的蔓延,一路绵绵不断地下跌,直到恐慌逐渐消失。

“巨灾下的股市脉搏 把准重建和情绪拐点”

但是,正如灾后人们总是投入到新生活的重建中一样,股市在重建带来的各种投资机会中,萌发了新的活力,关键是谁能踏上重建前夕的时间拐点。   

如果发生高等级地震,往往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改变地区的人文地形。 地震灾害呈增长趋势,但有研究者表示,地震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各种自然灾害中最小的。

华泰联合证券的报告指出,综合考虑直接影响、政府对策、是否容易引起恐慌蔓延,就各种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疫情、飓风和洪水、冰雪灾害、地震。 其中,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最大、地震最小的首要原因是地震灾害对大面积农作物造成直接破坏,阻断交通的持续时间不长,地震不易对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

但是,瘟疫的灾害不同。 历史经验表明,在众多灾害中,恐慌情绪对实体经济的危害大于灾害本身,疫情是带来恐慌情绪最严重的灾害。 其次是飓风和洪水,但由于持续时间不明,灾害发生中一定的恐慌情绪也得以释放。

据《每日经济信息》统计,近2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重大灾害数据显示,地震、雪灾、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通常以为抗灾提供资金为首要对策,重建通常在灾害救援后不久进行。 正如“512汶川大地震”一样,灾害救援活动开始两周后开始重建,两年内完成重建。 “日本坂神大地震”也是如此。

其中,核灾害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确实很大。 “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美元。 这件事被称为近代历史上“最昂贵”的灾害之一,给前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由此可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恐慌程度不同,在各大灾害下造就了不同股市运营的经济背景。

1995年1月17日,日本坂神大地震,日经指数从当天的19241点下跌到1月23日的17785点,下跌7.6%,之后停止下跌,出现了小幅反弹。 1999年9月21日,中国台湾集镇大地震,当地股市停牌,再上市后5个交易日下跌5.2%,随后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 2004年12月26日,印尼海啸、泰国、印尼、新加坡等股市随后几天短暂下跌,但随后一周印尼股市止跌回升,累计涨幅超过5%。 2008年5月12日,由于汶川大地震,当天a股尾盘小幅跳水,次日上证指数下跌1.84%后小幅反弹……

“巨灾下的股市脉搏 把准重建和情绪拐点”

这些灾害对股市的影响,在短短几天的交易日里不约而同地“早跌早收”。

“地震、海啸等灾害是一时的灾害,一次也没有重复对经济存量的打击,导致了灾区暂时的经济停滞。 做出这一敏感反应的股市也因受到短暂冲击而受挫。 但是,这样的灾害发生后,解决过程比较简单,政府及时组织了救援,经济损失的估算也比较迅速。 因为这个股市通常会急速下跌回升。 特别是在大型经济区块的情况下,恢复比较快,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在开展了两周的救援工作后,立即进入灾区进行重建,并在两年内完成重建。 ”国金证券宏观研究员徐炜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采访时表示。

“巨灾下的股市脉搏 把准重建和情绪拐点”

据《每日经济信息》报道,单纯地震、海啸等灾害对当时国家和地区股市的冲击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周,跌幅在10%以内,根据受灾程度不同,最先下跌的板块大多是银行和房地产等。 但是,这种时点灾难引发的市场恐慌几乎是瞬间的,一旦灾情得到把握,市场信心迅速恢复,股市将略有反弹,在此过程中,只要能充分掌握新闻,就能获得一定的交易性机会。

“巨灾下的股市脉搏 把准重建和情绪拐点”

事实上,具有灾后重建概念的股票在灾害发生时可能在股市震荡中提前表现出来。 中国台湾“921”地震发生后,在股价加权指数下跌的情况下,水泥、钢铁、建筑等领域的股价出现了正收益。

但是,徐炜指出,虽然时点灾难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影响到我国或地区的股市,但不会改变股市的长期趋势,毕竟这些灾难的发生通常是局部的,也仅限于有损失的地区内。

1998年6月至9月,中国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这三个月内上证指数从1380点降至1000点左右,跌幅超过25%。 2003年4月上旬,“非典”消息公布后,上证指数开始下跌,从1600点附近持续下跌至11月的1300点,7个月下跌300点,超过18%。

因为洪水、疫病等非一时性灾害持续时间较长,在此期间由于诸多不明因素,恐慌蔓延,对股市的影响也变得漫长而深刻。 “非典”时期,a股走势基本紧贴事态迅速发展。

SARS疫情初期,由于各方新闻混乱,上证指数从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下跌了100点左右,随后开始反弹。

随后疫情开始蔓延,最终影响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到2003年4月各方面对疫情的了解开始清晰,恐慌情绪也逐渐高涨,上证指数从2003年4月上旬的1600点附近持续下跌长达7个月,至1300点 a股市场开始稳定上涨,是在“非典”疫情基本消失,恐慌逐渐消失之后。

从以往的灾害数据可以看出,非时点灾害对股市的影响更加难以预测,多随民众的恐慌情绪而波动,机遇体现在民众情绪的拐点上。

无论是时点灾害还是非时点灾害,这些简单的自然灾害通常受害范围仅限于灾区,还会影响该国和地区的股市,对周边市场没有明显影响。 其中,不仅要把握股市整体脉搏,认清避险和入场抢滩反弹的时机,在灾难之下,不、在中间,板块机会也不一样。

中投顾问马遥宏观经济研究员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特大灾害后,政府投入的重建资金和各种恢复性政策,为受损领域提供了快速发展机会。

据一位市场人士分析,地震、海啸灾害发生时,股市首当其冲的是银行、房地产板块,受益的是基础设施板块。 这种暂时性灾害的发生,救援重建的时间比较明确,受损领域也是短暂的,但受益领域有可能在重建的两三年内恢复并迅速发展。 但是,在“非典”、核危机等非时点灾害中,由于人们的诉求受到抑制,最受影响的首先是费用领域,这些领域在恐慌消失,诉求恢复后也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并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成为受益领域。

标题:“巨灾下的股市脉搏 把准重建和情绪拐点”

地址:http://www.beishun.net/bwyw/7363.html